设为主页|收藏本站|旧版回顾
理论学习

历史川流不息 精神的光芒永不黯淡——培养青少年精神素养系列谈之三

2021-09-07  点击:[]

(来源:中国青年报)每年的9月3日,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。抗日战争的胜利,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首次在反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取得完全胜利,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。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,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,使中华民族免遭殖民奴役。抗日战争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,让亿万中国人在精神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在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中,抗战军民的精神信念不断凝聚、升华,共同铸就了永不磨灭的抗战精神。它和其他红色精神一起,涵养我们的精神素养,成为中国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增强志气、骨气、底气的蓬勃源泉。

2020年9月3日,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讲道:“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,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,视死如归、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,不畏强暴、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,百折不挠、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。”短短几句话,精准诠释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。

当代青年在抗战胜利纪念日重温历史,其意义不仅在于回顾苦难与辉煌,更在于从中汲取精神力量,培养应有的使命感,肩负起这一代人的担当。

在民族存亡的重大关头,热血抗日青年为民族、为国家、为尊严而战。在只有9万人的河北阜平县,参军参战的青壮年多达2万余人,英勇牺牲者有5000多人。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,奔赴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。1939年5月4日,在延安各界青年庆祝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上,毛泽东盛赞“延安青年运动就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,延安青年运动的方向,就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方向”。

“今天南北战场上,是争着死,抢着死,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,知道牺牲自己,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。”这是抗战时期一家报纸的社论。千千万万的青年,抛头颅、洒热血,用青春铸就伟大抗战精神,也为中华民族的气节树立了标杆和范本。不论怎样的艰难困苦,中国人民都会挺直脊梁、直面挑战、绝不认输。而这,正是今日青年精神力量的支撑与来源。

有人或许会问:在抗日战争早已结束,中国昂首走近世界中央的今天,我们是否还有必要重温历史、回忆伤痛?要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要理解“毋忘国耻”的目的和意义。铭记日本侵华的“国耻”,是为了以史为鉴,从当年国土沦陷的惨痛历史中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,不放松不懈怠,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奋力前行。

中华民族遭受的侵略的痛苦、凌辱的心酸,时刻督促我们自立自强;抗战精神的光辉,激励人们以实际行动将中国建设得更加强大。今天的我们,早已不是曾经的“东亚病夫”;今日之中华,也已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。但是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仍然面临各种风险挑战,仍要爬坡过坎,不容放松懈怠。对于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的青年而言,不畏急难险重,勇于扛起责任,是其应有的精气神,也是传承抗战精神的最佳方式。

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。76年来,通过一代代中华优秀儿女的奋斗,中国早已不是刚刚取得抗战胜利时百废待兴的模样,未来,一条波澜壮阔的伟大复兴之路在等着我们勇往直前。伟大斗争需要伟大精神,伟大斗争铸就伟大精神。红色精神鼓舞着中国青年奋勇冲锋,中国青年也必将在奋斗中铸就崭新的精神。